拔尖人才培养需大中衔接协同育人

时间:2022/6/30 18:16:55      浏览:381 << 返回

发表时间:2022-06-30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者按 

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长期、连贯的投入,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拔尖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需要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紧密配合。然而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连贯,这既不利于国家的未来战略的实施,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拔尖人才培养是一项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加强不同学段的衔接协同工作应是当前拔尖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中国科学院院士龚新高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第一高级中学为高中生做科普报告,让同学们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领略前沿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前景。

苗育才摄/光明图片

1.秉承连贯一体,协同育人的培养理念 

为促进拔尖人才天赋潜质充分发展,不同学段应树立系统化、贯通式、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观,对于有不同成长需求的学生提前规划个性化的发展路径,提供促进其特质发展的优质资源和环境。

首先,信息共享,为拔尖学生建立由中学、大学、教育部共享的官方传播平台,形成拔尖人才信息服务网络,提供可共同查询的个人资料,发布跨校专项计划、特殊招生宣传和奖学金等重要信息。其次,教学呼应,由资深大学教授与中学教师协作,对拔尖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调整,逐步推进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使中学教育能够有效呼应后续的大学教育。再次,资源互助,整合优质师资与物质资源,使中学与大学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拔尖人才的培养基地,形成多校联盟,联合开展一系列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实践合作。还有,一些各具特色的改革项目为拔尖学生进入大学开辟了多样化路径。中学和大学之间应当主动对接这些升学项目。

此外,要促进大中思政课有效衔接。首先,应当加强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根据不同学段拔尖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征,科学划定思政课程内容,以提升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思政课程内容衔接上的流畅度,减少不同学段间存在的授课内容重叠或断层的问题,同时做到中学与大学思政课程相互衔接和支撑。其次,各学段要协同设计思政实践培养方案,将国家贡献力和社会责任力要素贯穿于各个学习阶段的整体教育过程。如不同学段在社会实践的教学安排中应相互衔接且各有侧重,中学的思政实践以参与行动为主,为学生提供校外学习、讲座和社区服务等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实际学习的对象和亲身躬行的场所,而大学阶段更多是参加创造性生产活动,从事对社会有建设性的实际行动。通过这些多样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课外实践,使拔尖人才增加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增强履行社会角色的能力,在服务中体会知行合一的自我实现感和价值超越感。

2.加强拔尖学生在中学阶段的专业知识储备 

中学教育阶段要持续为拔尖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支持,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为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作好准备。

首先,要全方位深化拔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在中学课程的方案上进一步优化文理不同基础学科的深度学习。以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基石,强化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要点与逻辑结构的深入了解,拓宽基础专业知识的深度和维度。其次,要帮助拔尖学生进一步延伸与拓展课本外的知识,积极促进现有教材与最新知识体系相结合,围绕新技术工程与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内容,帮助拔尖学生对当下研究进展与知识盲区有更直观的认知。融合中学与大学阶段的知识结构,开展基础学科导论课程,通过网络直播与录播课程供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提升,从而让拔尖学生了解未来大学课程中那些复杂和有难度的内容,以便到大学后尽快投身到学科的前沿研究中。最后,要注意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开展大中衔接教研培训,提升教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基础学科的综合素养。

对于高校而言,不应当是坐等中学人才培养成果,进行“掐尖”式培养,而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多种方式,促进大中联合培养。其一,应当加强与中学的沟通,通过宣讲和座谈等多样化的方式,向中学传递不同学科所期待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储备,中学可以据此在不同学段的知识衔接上作出调整和改革。其二,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中学在人才培养上协同合作,提升中学的人才培养能力。例如,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在知识生产和师资、实验室等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提前介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积极为中小学提供前沿知识和专家资源,使中学能够把课堂延伸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学也可以尝试与有条件的中学建设拔尖人才的联合培养基地,协商确定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教学设计和培养方案,以此促进二者对拔尖学生在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上有效衔接。

3.深化改革,探索多样的拔尖人才选拔方式 

从大中衔接的角度而言,拔尖人才选拔的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优化选拔时间维度、考察维度及标准维度单一化的情况,采用长期、综合、分类的选拔方式。

一方面,随着高校在拔尖人才选拔上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中学除了需要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外,更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记录和维护,从学业、科技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多维度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为高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提供公正、有价值的支撑材料。此外,中小学也应当按照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对天资卓越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征保持敏感,并注意通过个性化培养,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这就要求重构基础教育阶段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多维度的综合评价。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尽快组织专家力量开发以综合评价为基础的拔尖人才早期甄别技术,组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组建拔尖人才储备库,高一级学段提前对低一级学段选拔出的人才进行介入培养,保持人才成长环境的贯通性的同时,保证拔尖人才能够通过选拔制度的建设而顺利向上流动。
另一方面,大学在人才选拔过程中要在录取因素中增加考查指标,结合高中每学年主要科目的成绩、预科课程成绩、各类竞赛成绩、大中衔接活动表现,以及现有高考和自主招生,构成综合的、多元化的拔尖人才选拔体系,来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术志趣、创造力、未来规划、综合素质等。除此之外,在选拔尖优生的基础框架下还需重视学科分类,细化不同大学内部学科和专业的录取标准,如分别制定理、工、文、医等不同学科的拔尖人才招生标准,梳理主要与次要考查指标,提出有针对性的特殊补充条件和要求,实施差异化的拔尖学生选拔制度,拒绝套用统一的考核标准来选拔拔尖学生。(阎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上一篇: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时代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百年大党推进自我革命纪实
下一篇:习近平: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TOP
copyright © 西安康桥职业高中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未央湖开发区花园路8号    网址:http://www.xakcgz.cn